【社評】打好協同戰(zhàn),不讓涉詐APP有任何生存空間
這些涉詐APP不僅嚴重威脅著人們的財產和個人信息安全,而且威脅著網絡安全和社會穩(wěn)定,還可能存在為黑產引流、為洗錢助力等情況。
偽造地方經濟建設等項目、偽造政府城建及水利等項目……據近日工業(yè)和信息化部反詐中心曝光,有不法分子盜用各類官方公開信息,假借政府、央企的名義制作出一批偽造“政府項目”的詐騙APP,欺騙用戶投資APP內設置的虛假項目、實施詐騙,帶來嚴重的社會負面影響,包括“國計民生”“新時代城投”“中國南光”等。
此前,工信部反詐中心也曾多次曝光類似的詐騙APP,這類APP常帶有“中華”“中國”字樣或直接將國家政策作為名稱,宣稱高額回報、限期限購,且投資時間通常較長。不少網友看到被曝光的APP名稱和圖標后紛紛表示,“做得太逼真了,很難不相信”。
現實中,偽造“政府項目”的APP只是APP詐騙亂象的冰山一角。除此之外,還有盜用互聯網知名廠商標識的APP,推廣所謂“高回報項目”吸引用戶投資;仿冒“個人所得稅”“12315”以及各大銀行和金融平臺的APP,假稱可提供相關“綠色通道”服務進而實施詐騙;仿冒常用社交、購物、出行平臺的APP,實施色情、賭博等詐騙活動;一些個人開發(fā)的小眾彩票投注類、慈善募捐類APP,也往往暗藏詐騙端口……憑空偽造的“狐假虎威式”APP、克隆仿冒的“李鬼式”APP、自成一派的小眾APP,仿佛一個個“黑洞”,用戶一旦下載使用,便掉入了不法分子預先設好的陷阱。
類似騙局層出不窮、屢打不盡,原因是多方面的。比如,相關APP的名稱和圖標多與官方正版APP相似,運行界面也相差無幾,迷惑性極強,其通常會利用一些應用商店的管理審核漏洞輕松過審上架,或通過短信、社交軟件等向目標人群發(fā)送二維碼或下載鏈接,誘騙用戶下載安裝;這些APP會蹭政策熱度、挑特殊時點隨機推出,往往有多種傳播和下載渠道,甚至可以“打一槍換一個地方”;“高額回報”“綠色通道”“小額返利”等話術極具誘惑性,等等。與之相應的,是當前APP應用市場標準規(guī)范仍不健全,相關行為違法成本較低,監(jiān)管有待加強。
時下,手機APP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但涉詐APP的存在讓這份便捷多了幾分沉重。這些涉詐APP不僅嚴重威脅著人們的財產和個人信息安全,而且威脅著網絡安全和社會穩(wěn)定,還可能存在為黑產引流、為洗錢助力等情況。
對癥下藥、逐個擊破涉詐APP,迫在眉睫。近年來,網信、公安等部門不斷加大對此類亂象的打擊力度,也取得了一些成效——工信部反詐專班持續(xù)對涉詐APP開展監(jiān)測,一旦發(fā)現便進行行業(yè)共享,同時在公眾號開設欄目,及時公開曝光最新涉詐高風險APP;中央網信辦部署開展“清朗·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領域亂象整治”專項行動,對APP搜索查找、下載安裝、運行使用環(huán)節(jié)存在的問題進行精準畫像治理;多部門聯合建起國家涉詐黑樣本庫,建立互聯網預警勸阻平臺供手機廠商、安全廠商、瀏覽器廠商接入,從而精準提示潛在受害人。與此同時,《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信息服務管理規(guī)定》《反電信網絡詐騙法》等法律法規(guī)的出臺、修訂,則為涉詐APP治理提供了充分依據。
未來,如何緊盯監(jiān)管漏洞,精準識別APP設計方和相關平臺“掛羊頭賣狗肉”的伎倆,將監(jiān)管和預警盡量前置,最大程度減少人們的財產損失,需要有關方面進一步研究和探索;應用市場平臺應切實履行職責,從嚴上架審核,不給問題APP“開綠燈”;公眾則須進一步提升警惕意識,謹記不明鏈接不點擊、未知二維碼不掃描、陌生網站不瀏覽等防騙常識,從源頭上與問題APP劃清界限。
打擊治理涉詐APP,是深入整治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的重要一環(huán),也是維護網絡安全秩序、為公眾打造安全、健康、干凈網絡環(huán)境的題中應有之義。在反詐工作常態(tài)化的現實語境下,這項工作只有進行時,沒有完成時——升級打擊能力、完善監(jiān)測監(jiān)管體系,期待各方積極打好配合戰(zhàn)、協同戰(zhàn),幫助人們守好錢袋子,讓公眾無憂享受網絡時代的科技饋贈。